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共同主办的2023第九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围绕《柳叶刀》200周年特别关注的健康焦点领域以及与中国人群健康高度相关的话题进行集中研讨,包括全民健康覆盖、儿童青少年健康、精神健康、气候变化与健康以及健康研究。
“中国的论文质量有大幅提升,说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科研质量已跻身世界前列,要鼓励中国科学家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大会期间,《柳叶刀》主编、《柳叶刀》系列期刊出版人理查德·霍顿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评价。
近10年,越来越多中国研究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柳叶刀》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比如,2018年发布了清华大学宫鹏教授领衔的柳叶刀—清华大学重大报告《健康城市: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2021年发布了北京大学乔杰院士等共同领衔的《柳叶刀中国女性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重大报告》;2022年发布了北京大学赵耀辉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柳叶刀重大报告: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
“十多年前,国际医学期刊收到的来自中国的投稿主要专注于基础医学研究。近年来,我们看到,在临床实践、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且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过去20年,中国研究人员越来越主动参与医学健康领域的全球对话。”理查德·霍顿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医学科学在国际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对于这一话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直言:“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方向的个别点上有所突破,产出了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但这些点还没有形成面。”
王辰说,《柳叶刀》过去200年发表的论文中,来自中国的只有约1200篇,占比很低。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关于中国本土疾病特征、人群特征等的研究。尽管我国学者近些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与科技先行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以新药临床试验为例,只有约3%的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可以说,研究体系还有待健全。此外,我国医生职业发展路径、评价体系、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
“医学不限于生物学,多学科交融、多维度认知是非常关键的。例如,理学、工学、法学等都是医学的基础,应该依托这些学科的理念与方法重塑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医生都该做研究。”王辰举了个例子,“即便是乡村医生,在面对每个患者时也可以梳理出一些规律和特点,在面对一个村庄的村民时,也可以关注一些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这些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质朴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每个医生都是一个科学家,即使他们并不真正地去做科研。他们应对科学有好奇心,并热衷于遵循新证据,让临床实践与时俱进,并且始终了解最前沿的新治疗和新照护模式。”理查德·霍顿说。
此外,理查德·霍顿对“论文工厂”问题表示担心:“论文工厂”生产的造假论文出现在了一些开放获取期刊上。来自《自然》期刊的数据显示,在发表的文献当中,有2%~3%来自“论文工厂”的捏造。
“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要高度警惕的是,在政府和公众面临复杂挑战时,不实信息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最大威胁。每个国家都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大力打击不实信息。”理查德·霍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