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院校召开2022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

2022年8月19日下午,院校2022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在壹号礼堂召开。


9dc569bbf9fe469486606158f4056e54.png


姚建红书记主持会议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院校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百年、北京冬奥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我们要继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全心全意投身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ff2a614048e445b09a12969cd274c7f3.png


李青副院校长出席会议表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不光是技术,更是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医生这个职业,尤其是协和的医生,是深受老百姓尊重和崇拜的,同时身为协和的医者,对于这份职业也有浓浓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职业自豪感,院校是所有医师同仁最温暖的依靠和最坚强的后盾。

95a6851f963246afab40ae5f352432b3.png


张抒扬副院校长讲话,向全体医师同仁致以节日祝福,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恪守职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二是坚守为民情怀,矢志奉献国家;三是坚持卓越创新,永攀医学高峰。在新征程上,院校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医学人才,为祖国医学与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c2a6607b8b344f929ba7613846f683ed.png


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东,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功能检测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樊晓寒,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马飞,整形外科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主任医师王永前,血液病医院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施均,皮肤病医院麻风分枝杆菌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王洪生,以及2019级4+4临床医学试点班学生张一鸣,分别以“当代医生的使命”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作主旨报告。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院校领导、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所属各医院分管领导、医师代表同步参会。




发言摘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东:弦歌不辍,叶茂根深


a50b11ee65794734aed455eddab66bcd.png


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协和是中国第一个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创建的教学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八年制医学教育体系、第一个住培体系、第一个公共卫生教育和实践制度、第一个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协和的临床教学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用一生的时间当好一个临床大夫,写好一份病历,救治更多的病人,是协和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首先是育才氛围,老一辈协和人严字当头,严谨求精的科学精神;其次是一系列独到的教学制度作为支撑,如严格的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已传承百年的“总住院医生制度”;还有在国内独树一帜的“病房主治医生制度”;2016年开拓探索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

“发展的协和需要人才,转型的协和需要人才,担当的协和更需要人才!”“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百年协和,弦歌不辍,叶茂根深。面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将赓续前辈荣光,奋发书写下一个百年传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功能检测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樊晓寒:敢为人先,矢志创新


91f88d490cf14a45ac47cc448ce78d91.png


也许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医疗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其实国内 80% 以上的高端医疗设备都依赖进口,基础研究薄弱,就是制约我国医药发展的瓶颈。

科研型医院是阜外医院的定位,只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带来临床治疗的创新是普遍共识。我的导师惠汝太教授,白天看病人,晚上和周末都泡在实验室,在他的字典里似乎只有“科研”“临床”这两个词。

去年,胡盛寿院士团队研制的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上市,被称为“中国心”,也标志着我国心血管领域最复杂的可植入器械研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郑哲教授团队在开发了“刷脸诊断冠心病”这个新技术以后,又刚刚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杂志上发表了“心血管病围手术期抗纤溶新观念”。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医学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人自信的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马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4c82c1ba3db4d85ba9f0aca1532a9a7.png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 2030 年,要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如何把肿瘤的危害降得最低,进一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要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优化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跨学科模式,全方位地提升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要通过癌症筛查将癌症防控战线前移,通过预防和早期筛查降低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同时要从战略上、从空间维度上拓展,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癌症防治效果。只有这样全方位全周期的管理模式,才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癌症的治愈率,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规划。

正如王辰院士所说,要充分树立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人民才能得福祉。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王辰院长提到了我们国家急需构建的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于国家需求、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协和人的实力,这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同道的使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错,未来可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处处长、主任医师王永前:建设整形外科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


e81ffc066c2a48deb324fe6dd5e142c3.png


整形外科除了美容整形外科之外,更重要的是以修复重建为手段的再造整形外科,唇腭裂、体表肿瘤、烧伤修复等都是整形外科传统的修复内容。

今年我们召开了中国整形外科与再生医学发展大会,深入探讨整形外科发展的学理,进一步拓展整形外科的内涵与外延。7月1日,整形外科医院正式成为北京市的医保定点单位,开创了行业先河,新医疗大楼马上也要投入使用,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秉承大医疗、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努力建设整形外科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建立强专科带动下的研究型综合医院,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当代医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不忘初心,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不能满足于做学习者、跟随者、推广者,而要努力超越自我,建立全新的技术体系,引领世界医学发展的未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施均:直面挑战,不畏困苦


0eb44d2415b24c0ba1f15685fa25c2dc.png


12年前,经过医院综合考量和择优原则,推荐我参加中组部医疗援疆任务,我几乎没考虑就答应了,我知道这是一种信任和肯定,也顿感肩上的分量。援疆这一年,临床、教学,尤其在管理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我不再是一个只“看病”的医生,而是认认真真地“看人”的医生,现在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团队、培养我的学生。

2019 年,院里让我筹建新学科,开创新科室。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定位诸多问题待解决。不过我想协和人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用学习解决一切难题是我的法宝。建立研究者发起项目、MDT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前行,患者对于未来健康生活的向往,让我、让我的团队们充满力量。

“尊科学济人道,寓高贵于朴实,以天下为己任,助众生求福祉”的协和精神,始终熏染着每一位协和人。我们必将以协和前辈们为榜样,尽己所能,投身到“天津基地”建设中去,用爱、用执着、用家国情怀实现医者誓言,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麻风分枝杆菌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王洪生:创造没有麻风病的世界


1e2137834ca247a3941f359ba782e151.png


麻风病在历史上已经流行数千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麻风病列为重要防控疾病,首先建立中央皮肤性病防治所,即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随后各省各地也陆续成立麻风病专业防治业务机构,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推广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调查、隔离、治疗,使麻风发病率在当时就有明显下降,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致残和疾病的传播。

尽管目前我国麻风病的发病率明显地下降,呈零星的散发状态,但仍要严防输入。对于麻风病,不但需要具备科学的防治知识,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包容和关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继续巩固成果,总结和推广我国麻风防治的经验,探索精准防控的策略和措施,为全球麻风防治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技术和方案,开创多元化麻风防控的新格局。让我们一起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努力奋斗吧。


2019级“4+4”临床医学试点班医学生张一鸣:治病不是最终目的,让人健康地活着才是


4692d8499af741df9eac197848e310ba.png


每个人的医学之路都是独特的,那么我为什么学医?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是我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第二则是我出于对人体的好奇。

在学医前,我认为医生都是神通广大,面对疾病药到病除。然而学医之后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真正能够治愈的疾病少之又少。既然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治愈疾病,那我应该如何帮助患者?教育有时比开药更加重要,并非只有治疗疾病才能帮助患者。对疾病的预防、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对患者的教育都能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帮助,甚至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治病不应当是医生的最终目的,让人健康地活着才是。

横向来看,我们应该从关注一个患者,到关注一个群体,再到关注整个人类。纵向来看,我们应该从关注患者的此时此刻,到关注患者的今生今世乃至其子孙后代。建立为人们健康考虑的意识,把知识运用到临床,时刻把患者的健康放在心上,从基础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医生。


供稿:医院医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