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至20日,“以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构建高水平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高质量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创新。
在4月19日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辞,向各位与会人员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及中国医学发展大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医学研究的范式与行业生态。医疗卫生关乎生命与健康这一人类终极福祉,必须发挥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界,谁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谁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般地最先感受并适应人工智能生态,谁就能更好地承担起照护人民健康这一重大责任。他提出,要分阶段推进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短期是学习探索阶段,重点是要构建学习与教育体系,明确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定位与应用逻辑,开展场景化试点;中期是深化应用阶段,通过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全场景融合,扩大应用范围;长期是生态构建与国际参与阶段,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的医学新生态,覆盖科研、临床、管理全链条,构建新生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希望全体与会专家,集智集识,共同思考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破局之法、发展之道。
本次大会精心设计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政策及发展规划建议,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等技术发展现状,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医学人工智能的监管与治理等报告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作《医疗健康AI大模型需要人机对齐法则的全面渗透》主题报告,阐述医疗健康AI应用的人机对齐原则,本质上是“技术人性化”的准入要求,医疗领域数据具有敏感性、结果不可逆性、责任主体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医疗行业AI应用处于“高压地带”。为实现可解释性、信任性、人类和谐性的对齐目标,医疗AI应用必须通过全面体系化的渗透策略——让对齐法则深入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等环节,才能实现AI从高效工具到可信伙伴的跨越,使医疗AI真正成为人类可以信赖的助手,成为各行各业AI应用的典范。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肿瘤免疫学专家周大旺教授作《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转型》的主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转型展开。人工智能为教育领域带来巨大挑战与机遇,推动人类文明迈向人机协同新阶段,促使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变,推动教育时空拓展可能,但也带来知识迭代快、开源社区缺乏等问题。为此,教育部通过组建优势大学联盟、打造顶尖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学分制度、推出“AI+”课程、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此外,他还以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具体应用为例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数学家丘成桐作《以数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攻克人类疾病难题》主题报告。他阐述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与大量数据涌现,数学研究生物和医学的条件已成熟。数学为人工智能提供底层架构,在疾病研究等多领域有重要应用,但也面临医学数据难题等挑战,期望数学与医学、人工智能等加强合作,推动相关研究发展。
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仪器仪表与传感专家郑海荣作《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他从技术突破、模式重构、跨学科合作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脑机接口及医疗生态的颠覆性影响,强调数据标准化、伦理治理与产业协同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智能医疗的产业前景提供了前沿蓝图。
同济大学校长、教授,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郑庆华作《人脑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主题报告。他阐述当前主流大模型的四大核心缺陷,并提出了基于脑科学启发的解决思路,通过模拟人脑的记忆和推理机制,发展小样本、低算力、强推理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向认知智能跨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赵韡,作《安全与治理——助力医学人工智能发展》主题报告。他系统剖析了医学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治理思路,强调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始终要以安全可信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医疗决策主,夯实数据基础,建立动态可持续评估机制,推动法律、技术、伦理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调研员沈剑峰作《智源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推动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标准化建设、跨机构数据共享和垂类模型应用开发,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度。当前需建设医疗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语料库,突破专业语料不足、多模态处理等大模型技术瓶颈,同时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联动,推动政策标准创新,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和医学伦理安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创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邓海华主持大会。全国政协、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健伟,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李青、张抒扬、张勤、王峥、杨涛等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研发机构负责人、院内科研基地平台负责人、医学卫生健康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所院领导及青年科研代表。
4月19日下午,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分别就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医学、口腔与颌面医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与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生命科学、医学工学理学与信息学六大专业领域进行探讨。与会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展开热烈讨论,为促进前沿技术与医学科学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高质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建言献策。
4月20日上午,将由胃肠肿瘤学专家于君教授、口腔医学专家邓旭亮主任医师、传染病学专家黄爱龙教授、中西医结合药学专家谢恬教授、血液学和再生医学专家程涛教授、医学工程学专家樊瑜波教授分别代表各分会场就讨论情况进行发言,本环节由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发展大会是集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战略咨询和学科发展于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集贤聚智,建言献策,旨在凝聚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思想、引领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方向、展示中国医学科技重要成果、促进国家医学卫生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自2021年以来于每年四月第三个周末举行。
供稿:体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