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作为心血管疾病“国家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响应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号召,扎实落实“双中心”功能定位,以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健康中国建设画上美丽注脚。
今年春节前夕,阜外医院携手云南阜外组成援外团队(以下简称阜外团队),使用中国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走出国门成功救治8名巴基斯坦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一行动正是阜外医院“顶天”又“立地”的真实写照。
顶天:阜外医院持续引领我国心血管领域医学发展走在世界前沿,深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心血管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以自主创新突破国际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实现“无放射线、无造影剂、不开刀”的革命性突破,该技术体系荣获“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被联合国各成员国选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广项目,首创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等原创器械,成功替代欧美同类金属产品,实现将复杂心脏病手术转化为门诊手术甚至移动手术车“上门手术”,真正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医疗生产力的发展。
立地:阜外医院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持续推进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同质化技术、人才、理念。其中,输出建设的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样板单位,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云南阜外),经历7年的发展建设,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和北京阜外医院的全力输出支援下,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云南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统筹指导下,医疗诊治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先心病诊治中心。更为可贵的是,云南阜外立足我国西南“桥头堡”,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对南亚东南亚的医疗辐射力,分享和传播中国原创技术,真正展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战略价值与成功实效!
国家点赞:跨国“心”连心,让中巴情谊“跳”动起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高度重视此次援助活动。在援助中,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带领阜外团队使用的中国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不仅解决我们自己的“卡脖子”问题,还帮助巴方摆脱对西方技术体系的依赖,巴方因此非常振奋。2月,巴基斯坦扎尔达里总统访华时,专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高度评价中方在巴基斯坦开展的这一紧急援助项目,这一横跨国界的医疗救治和技术帮扶也获国家点赞。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以下简称外交部)的一封感谢信,外交部在信中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向阜外医院转达由衷的敬意!
一封来自外交部的感谢信(摘录):
“诠释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使巴基斯坦普通民众感受到中巴铁杆友谊的温度”“对赴巴团队全体成员的精湛医术、高尚情操和卓越贡献提出表扬”。
巴基斯坦第一夫人、扎尔达里总统女儿专程慰问患儿并出席项目交流活动,代表扎尔达里总统表达诚挚谢意,并赞誉此次行动为“巴中铁谊的典范”。
巴基斯坦第一夫人、扎尔达里总统女儿阿西法·布托·扎尔达里专程看望慰问患儿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也评价此举是“人民至上”理念的跨国生动实践。
这不仅是对阜外援外医疗队的高度肯定,更是对阜外医院及输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阜外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鼓励。
技术突破:从“开胸”到“无痕”的革新
阜外团队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实现了“不开刀、不用放射线及造影剂,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的目标。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实现了利用移动手术车的“上门手术”。在巴基斯坦实施的手术采用了可吸收封堵器,一年后封堵器可自动降解,心脏缺损由患者自身组织修复。“这不仅降低感染风险,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潘湘斌教授介绍,该技术已通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推广至多国,不仅成为发展中国家先心病救治的“中国方案”,更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发达国家进行手术演示和技术带教,一改中国技术便宜低端的国际印象。
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给患儿进行检查
患儿新生:“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来自伊斯兰堡市的8岁患儿安纳亚,在1岁时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病情复杂且手术费用高昂,她一直未能接受治疗,当中国医疗团队到达时,安纳亚用她明亮的双眼望着医生说:“中国医生如同天使,你们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术后,8岁的小阿夫拉·阿米尔兴奋地说:“我终于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啦!”她的母亲赛义玛感动落泪:“我们曾以为孩子活不过十岁,是中国医生创造了奇迹。”17岁的米莱卡术后在病房里许下心愿:“中国医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把温暖和希望带给了我们。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让更多人重获健康。”类似的故事在拉瓦尔品第接连上演,患儿家庭从绝望到重获希望的转变,成为中巴“铁杆情谊”最生动的写照。
授人以渔:200名巴方医护接受“带不走的技术”
医疗队此行不仅完成手术,更为当地留下可持续的医疗能力。团队对200名巴方医护人员开展系统培训,涵盖超声介入操作、新型介入材料、移动医疗车使用等。阜外团队的超声引导技术改变了以往“高、精、尖”技术往往“又贵又难”的通病,超声引导器械显著降低技术难度,可以“不挑人、不掐尖”的快速培养大量基层医生,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罕见地在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三个关键指标上同时达到了领先。阜外团队多次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数十个国家现场手术,培训了3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医生,项目成果在68个国家的上千家医疗机构应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潘湘斌教授强调,未来巴方医生将赴华进修,掌握技术后深入偏远地区救治患者,真正实现“健康丝路”的本土化延伸。
阜外团队援助巴基斯坦手术现场
从援助手术到民心相通,从技术创新到命运与共,这场紧急援助是国家医学中心联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仁心仁术架起中巴“健康桥”,为“一带一路”写下温暖的生命篇章。正如外交部信中所强调的,这场跨越国界的心脏守护,既是中巴铁杆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国医疗力量走向世界的铿锵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作出进一步部署,阜外医院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将同质化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重要抓手,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如今云南阜外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区域范围内的辐射作用,不仅向西南地区辐射,更是走出国门,向周围国家和地区,输送优质的医疗资源、中国原创技术,并且有能力同欧美医疗体系竞争,这正是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生动体现。未来,阜外医院将继续勇担“国家队”使命,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引领作用,携手云南阜外医院,聚焦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目标, 开展更多 “鱼渔并授”“小而美、惠民生” 的项目,加强双边和区域交流,以医疗为桥梁,让 “中国医疗温度” 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推动大国外交事业发展贡献更多阜外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