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
中心主任: |
张烜 |
|
主要研究方向 |
||
结合三大类疾病免疫反应的个性与共性,进行感染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 |
||
主要研究内容 |
||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诊治策略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肿瘤免疫:从肿瘤休眠、肿瘤代谢、生物机械力等多层面交叉探索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耐药的作用及机制;感染免疫: 建立免疫功能评价平台以研究异常免疫激活、病毒储藏库等,为治疗重大感染性疾病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重要传染病病原体的免疫逃逸和致病机制,发现新的潜在抗病毒治疗靶点。 |
||
发展目标与预期成效 |
||
建立免疫功能评价平台,围绕重大慢性疾病口腔和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关联分析,深入机制创新性研究, 为寻找自身免疫病新型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标奠定基础;建设过敏性疾病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研究的四大支撑平台,同时完成过敏原标准化建设体系;证实 mTOR 抑制剂联合 PD-L1 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联合生物力学、免疫检查点及肿瘤休眠多角度开辟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
||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完成 AID 患者宏基因组测序,明确肠道菌群失衡对于疾病表征影响的机制,并建立临床队列与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涵盖基因组学和功能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在国际 AID 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领先水平, 在 Nat Med 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阐明理化因素诱导肿瘤再生细胞休眠的机制、PD-1 上调表达机制,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实现细胞膜孔洞的可视化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 Cancer Cell、Nat Commun、J Clin Invest、Cell Mol Immunol 等杂志;在过敏性疾病标准制定和成果转化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 研制的九种过敏原制剂已在我国数百家医院广泛应用,解决了我国过敏性疾病特异性诊疗的瓶颈问题;成功构建了胰腺癌KPC 小鼠模型,证实 mTOR 抑制剂、吉西他滨联合 PD-L1 的三药联合治疗方案对胰腺癌的疗效及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Molecular Cancer 等多个期刊。 |
点击量: